【跨界专访】何理互动:只做前所未有的事

2015年09月04日
这是跨界方法论第16篇专访
跨界访谈是由Make+发起的,专注跨界实践者的调研项目。我们通过与全球跨界实践者对话和采访,收集跨界案例、观点、方法与经验,并与大家分享。 目前的跨界专访团队全部由志愿者组成,我们利用个人时间,用网络远程协作的方式来传播跨界者的声音、思想和行动。
撰稿人/编辑 | 刘洁
notion image
△ 与日本建筑公司Noiz合作的大型公共艺术装置,墙面有400多片动力翻拍板,组合成不同图案
notion image
△ 何理设计创始团队,一排左起:叶彦伯、庄杰霖、魏子菁
notion image
△ 与Luxyboyz街舞团体合作表演:黑色流明(曾于金钟奖节目开场演出)
何理互动设计致力于跨界整合创作,关注生活中得各种小惊喜,发掘想象力,透过装置设计跳脱平面视觉界限,为艺术带来更多期待、同时也为科技注入新的美感体验。何理团队集合了跨领域专业人士,从艺术家、机械工程师到设计师等。本期跨界方法论的专访对象就是何理互动的创始人兼机械工程师——叶彦伯。

能否介绍一下何理互动设计?

何理互动设计提供跨领域的设计服务。我们能够从创意发想,设计打样、再到技术问题的解决,乃至最后的制作,独立完成项目整个流程。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会从最终想达到的创意效果出发,而不是出于现有的技术或设备,来设计每件作品。所以我们做出来的东西一般是前所未见的,且差异度会很高。

你们当初是如何想到创办这样一家公司的呢?

我们三个创始人都是台北艺术大学科技艺术研究所的的同学,在研究所上学的时候,我们三个是经常在研究室里过夜,通宵工作或是接案子,因此大家有很多相处的时间。我们觉得科技与艺术其实都很有趣,那能不能在做有趣的艺术的前提下把它变得更加商业化?所以我们就办了这样一家公司。

台北艺术大学科技艺术研究所是怎样的存在?

我们系基本上不限学生的专业背景。所以我们同学中有中文系、历史系、数学系、美术学院、也有理工方面的人,我们的共同目的就是艺术创作。
那时候的课程我觉得很难安排,文理课都得教,烦恼之一就是不能开设太深的课,比如文科生要上理科的课,这门理科的课就不能太深奥,因为文科生们可能都没有入门,反之亦然。总之,课上的教学知识比较浅,这其实是当时科艺所的问题,但它有另一个好处,就是我们会接触到其他领域的知识。这些知识都会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做艺术创作。因为每个人的背景都不一样,所以当他吸收了新的领域的知识,如果恰好他又是喜欢动手实践的人,那么他做出来的东西就会和别人有所不同,因为每个人出发点都不同。

在科技艺术研究所的时候,你们已经开始了跨界创作?

对,我们常常会帮艺术家做些作品结案,而艺术家们的作品往往都是很特别的东西,你用一般的方法或许无法完成,所以,我们经常需要自己设计原型,或是用化学方法来达成一些新的效果。从那时起,我们就一直在对艺术与科学、艺术与科技进行摸索。你会去多琢磨和尝试一些新的办法,为了帮他或帮自己完成作品。所以在学习过程中,我们会比一般人尝试更多新的方式或是手法,所以这些东西慢慢累积起来之后,这为我们之后做案子、或打样上有很大的帮助。
那时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习惯,如果你想要做一件事,就先去找合适的应用材料。以艺术为出发点和另一个进行跨界的话,它可以是任何东西,它可能是化学、可能是机械、或是网络。当时我们也没有意识到我们在跨界,因为我们的学习方式和创作方式一直如此。
notion image
△ 金桥国际商场: 羊年的星空艺术表演

目前让你最有成就感的跨界项目是什么?

我们一直想要做的是视觉上的奇观。现在平面上的互动有点过剩,小朋友拿起iPad都会自觉地去滑动,对我们来说,软件上的互动并不是最有趣的,所以我们会做很多机械、或是装置,希望能让互动的体验扩展在空间里,有更多感官的体验,让感受更加多元。
比如2013年,我们做刘德华巡回演唱会的开场,那一次的演唱会巡回了半年左右。我们可以说是半路获得了这样一个机会,当时,其他舞台公司无法提供那样的设备来符合当时演唱会导演的要求,因为这是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。我们通常是按照灵感去生产设备,所以立基点不太一样。
notion image
notion image
notion image
△ Always刘德华2013巡回演唱会开场灯光效果就是何理互动的杰作
当时我们的压力真的很大,因为开场的时候只有你一个项目,不能失败。印象中,整个舞台非常大,长宽高都在20-30米左右,所有东西都需要我们去设计、安装。你需要整合很多不同的资源,与很多不同的人沟通。比如我们打样出来以后,需要找人去大量制作,另外你也需要与视觉部的同事解释你想要的效果是什么等等,你还会和很多不同国家、不同领域的媒体和项目组接触,像是水幕、灯光、或是舞台动力组的人,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成长机会。
那时候我们就一直做,一直修正,几乎都没有睡觉。一直推动我们的力量其实就是我们对这件事一开始的热情,非常想要把它完成的愿望。碰到很大压力的时候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就是有伙伴在。大家可以轮流抗一些责任。这样压力和重担就不会落在一个人头上。有一个好伙伴会让你的压力少很多。
最后我们成功控制了238组灯的升降,组合出各种形状,做出了一个震撼全场的全新的开场效果。
对我们来讲,这次项目给了我们巨大的挑战,但这也正是我们成就感的来源。

何理互动团队规模一直很小,你们是如何运用那么少的资源去完成庞大的项目的?

以前我们去开会的时候,别人看到我们的作品和项目常常会说:哇,你们公司怎么才4-5个人,你们怎么可以做那么大的事!以前我回答的方法是:只要是精英,人不用太多。
其实在公司比较小的情况下,我们也会常常碰到一些问题,比如我们基本没有什么业务推广的人,客户都是在网上看到我们的信息后得知我们在做一些比较独特的事,如果需要研发一些新东西的时候就会来找我们。
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,我们手上其实握有很多特殊的资源,比如说,不同的公司会因为想做特殊项目而与我们合作,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是他们的新技术,而这些方法我们也可以运用到下一次的项目中去。而且,我们不会有局限,因为我们的合作方都很愿意和我们一起尝试。
我们也会邀请学弟学妹们一起来执行这些案子,比如演唱会巡演,或是一些特殊的专案。他们或许不能完全理解我们的项目,但关键是让对的人在对的位置,虽然有时候人会比较少,但当他们在对的位置,让他们去领导有相同背景和语汇的人,这样工作效率就会很高。
notion image
△ 与一当代舞团合作的跨界舞蹈表演作品:W.A.V.E. 城市微幅

如何选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?

一开始我们在找人方面的确会碰到一些问题,但是现在,经历了一些大的项目之后,我们就会知道应该把人放在哪些地方最好。这是比较偏向公司管理的问题。我们都是依靠一些以往经历和事件,慢慢反思。
比如,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,有时候哪怕是最熟悉项目的人都不知道如何去执行,我们就会慢慢从每个人的背景出发去重整这些资料、尝试很多新的材料。如果你是某一方面的专家、对某项钻研太深而容不下其他的意见的时候,团队沟通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,可能就没办法胜任这里的工作;但如果你一直能保持开放的心胸,并且对我们做的事情很感兴趣的话,也是没有问题的。

对想要从事跨界的人,你会对他有什么建议?

在台湾,跨界的机会其实没有这么多,虽然我们一直在做,但是对于其他各行各业来说,跨界会让他们手足无措。其实在这种跨领域的团体里合作,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不理解别人为什么会这么做。当你有一个很好的想法,如果你赤裸裸地拿给别人看,也许别人因为和你的领域不一样,思维不一样,说不定很难有相同的感受。所以你要学会怎么去转换那个语汇,让彼此双方都确信是可以往下走。这是跨界很重要的一个议题。我们后来就会慢慢整理出一个方法,整理大家想东西的视点,其实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语汇,和他们喜欢的沟通方式,这也是我们在逐渐累积和学习的部分。
我觉得跨界之初,你得先专注寻找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,不要太“本位”主义。跨界,说到底是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胸,当然你会有自己的专业在,但是在发表观点之前,可以多听听别人的意见。开放的心胸还意味着你要不设限地去想一些事情。因为现在跨界这件事,大家都不知道最后做出来会是什么,如果有太多限制在先,就会阻碍发想。
notion image

跨界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?

优势就是它会产生巨大的差异性,但劣势在于你就没有先例或是经验可循,没有太多的资源可以利用。我们有很强的想象力和打样的能力,我们可以想象最后的效果是怎样的,但我们最多时间便是花在将整件事构思完整。

你们是如何培养灵感的?

我们每个人的灵感来源都很不一样。当你脑袋放空的时候会有比较多灵感。如果你一直很忙碌,或是一直在看东西,比如读很多网页或是看很多作品,你往往不知道怎样去组合或去使用它,但是在你休息或是放松的时候,比如在你完成一天工作,或是在乱晃的时候,你就会去关心身边的事物,把它想象成另外一个样子,反而是那个时候灵感会比较多。

除了工作,你有什么业余爱好呢?

我们团队每个人的兴趣都很不一样。就我而言,我对金属比较有感觉,前阵子在学车床铣床。另外,我也会算塔罗牌,它是神秘学的领域,塔罗牌里的不同颜色和图案有不同的含义和故事,它会让你联想到很多东西。我对这些都很感兴趣。
你总是想学一些新东西,然后又被引导去学一些新东西,所以一直在不停地学。这些东西往往会带来一些新的想法。因为本来就比较有兴趣,也不是出于工作所需,我一直觉得这些都是生活的乐趣。

你所设想的未来会是怎样的?

我们现在希望先做到亚洲知名,然后再做到世界知名。因为我们作品都很独特,所以作品在国外展览的时候得到的反响都很正面。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作品做进一步推广。

能透露下最近的新项目吗?

我们正在制作一个大型的圣诞节装置,年底的时候会来上海展出 🙂

notion image
📜
「 跨界方法论 」 研究员 Jane 章鱼海绵型斜杠青年 janeliu.info
本文为本平台原创作品任何平台机构切勿未经许可私自转载,转载必究
如果你对跨界方法论调研项目有任何建议、线索、或合作意向,请致信微信号curiousjane